爱,因为在心中

发布日期:2014-06-27

(序)天津大学是益海嘉里集团教育类慈善公益项目“益海嘉里奖学金”最早设奖院校之一,自2011年开始合作至今。在益海嘉里助学工程---秦皇岛凤凰山益海学校项目为爱心平台的搭建下,天津大学大学生利用暑假以开展社会实践的形式走进益海学校,与山里的孩子们度过了一个美好而又愉快的假期,此行的大学生们用跳跃的文字记录自己当时的感触与收获。

 

十天,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对于我们一行人,却是一辈子最珍贵的回忆。有时候,会禁不住的想,多年后,走出大山的这些孩子,还会记得我们吗?还会记得陪他们一起笑过、闹过、哭过的哥哥姐姐们吗?

 

翻看自己十天记下的日记,才发现,原来付出亦是另一种收获,这段经历带给我的成长,远比我从课本上读到的要多的多。

 

记得——那一个温暖的校长

其实,说起校长,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背影。那天早晨,7 点多,早早吃完饭的我去教学楼准备第一节课,那个时候,看到校长拿着小锤头轻轻敲打教学楼墙面,好奇的我问杨校长是在做什么,杨校长说是在检查学校墙皮是否脱落,担心孩子会被砸到。听完,心中就是莫名的感动了。看上去,好像一件很平凡的小事,看上去,好像就是一个在普通不过的习惯,却包含着一个校长对于学生无尽的爱吧。很为这帮孩子们开心,因为他们有一个爱学生,以学生为重的校长。

 

这也是初见校长给我的第一印象了,后来的会谈,给我带去的是震惊更是洗礼。我没想到,在这个闭塞的小山沟里住着这样一位校长。他的教学、治学理念都很开放,他坚持用“兴趣”去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他坚持不用成绩去衡量孩子的好坏。不是偏激,也不是愤青,在当今的教育里,各大名校高校,哪一个不是只关注于学生的成绩好坏?成绩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成绩不好的孩子就是坏孩子。没有所谓的专长,没有所谓的兴趣,到了学校,所有人共同的目标就是学习,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一样也不能差,有了小小的偏科就很可能意味着你上不了好的初中,上不了好的高中,上不了好的大学。我们这个时代,似乎抹杀了很多有着特殊专长的人,我们吃着大锅饭,接受着相同的教育,被填鸭式的教学包围着、侵蚀着。这是到底是校长的无奈还是教育的无奈呢?当社会已经将升学率作为评判一所学校好坏与否的准则时,有几个校长又能坚持着教育最本真的方式呢?说无奈也真的只能是无奈了。记得会谈时,杨校长说,当前的教育都是以应试为主,中国教育之所以以前不满意现在还在不满意的原因就是现在的教学观念还是没有从根上发生改变,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还是成绩,孩子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多的兴趣爱好,作为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孩子们找到那个兴趣的兴奋点,这对孩子来说才是幸福的,不至于每天被学业压迫着。可是,学校的兴趣班,还是没能办下去,坚持了一年,却因没有资金支持不得不叫停了。还记得,在做调查问卷的时候,一道“你是否喜欢兴趣班,是否觉得对你有用”的题目里,几乎所有的孩子选了非常喜欢觉得很有用,时间久了,我们好像忘了,教育的主体是孩子呀,最能够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方式才是最正确的方式呀。

 

我的母亲也是一位教师,有时候,我会问她“每一年重复同样的课程不会觉得无聊、没有挑战性吗?”那个回答,当时的我,也许是不解的,而现在的我懂了,她说“面对不同的孩子,你永远不会觉得自己是在重复同样的内容,你在教孩子的同时,从他们身上也会得到你所意想不到的东西”。母亲对我的教育也是

 

如此,从没有压迫我去做我不喜欢的事,没有逼着我去报各种补习班,让我跟着自己的兴趣走,跟着自己的快乐走。回头想想,真心很感谢她,如果逼着我走下去,也许早在初中高中我就会厌倦了学习吧。想说,她是一个负责的老师,以学生为主体的老师,可是,好像,现在的老师并不都是这样了。记得杨校长说的,现在教育的大锅饭现象十分严重,因为老师的工资都是由财政给的,所以他们干好干坏都是一样。在老师的思想观念里,课堂上只需要将这节课的内容知识点全部讲完就够了,只是在有人听课的时候才会去弄一些他们认为是‘花架子’的东西,没人听课的时候就讲一些最实在的东西,认为只要这些知识让学生会了就是自己的能耐。现在的老师,似乎只知道,为考试教学、为职称而研究、为检查而工作了。这到底是怎样的可悲了。

 

还有谈话的最后,他颇有深意的那一句,我其实就是想看着学校按我希望的方式发展下去,这样,让我多干多少年,我都是开心的。

 

记住,这一位温暖的校长,这一位想用一生去实践自己教育理念的校长。

 

记得——那一个温暖的家

 

参观了留守儿童关爱驿站。最初接触到这个名称,挺好奇的。会觉得关爱留守儿童,要怎么展开呢?孩子们真的会去这个地方吗?他们会抵触吗?这些真的有帮助吗?走进那间房,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温暖的家。房间布置的很温馨,虽然不大,却到处都是关怀。有供孩子读书的地方,有供他们娱乐下棋的地方,还有一部免费电话,他们想爸爸妈妈的时候,可以给他们打电话。向杨校长问起“怎么能真正做到关爱留守儿童”时,杨校长说,没什么特殊的地方,就是能立足于孩子,为孩子着想。比如,大多数学校食堂都是承包制的,商家追求利润最大化,很少能够保证学生的饮食,尤其是很少有运营商会考虑孩子们的营养,而益海学校是自己开食堂,食谱每周排出了,食堂必须按食谱走,这样既考虑了孩子们的口味又考虑了孩子们的营养,然后宿舍的管理业非常人性化,一切从孩子们校园生活的需要出发,切实解决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困难。

 

听完挺感动了,“没什么特别,就是能立足于孩子”,这句却是我听过的最特别的。后来校长还说起了代理妈妈代理爸爸,这些代理爸爸妈妈们会照顾留守儿童平时的生活、情感。让孩子们觉得,就像自己的爸爸妈妈就在身边一样,不会比别的孩子少一点关怀。

 

只是,真真切切感受到,这样的校园就像一个温暖的家。

 

记得——那一群温暖的孩子

 

从生涩到调皮再到感恩,这就是这群孩子——这群让人温暖的孩子。这些孩子,给了我太多的惊喜和感动。

 

说起这些孩子,他们的知识面真的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我们总爱说他们是大山的孩子,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很少,于是也很想当然的认为他们的知识面也很狭窄,好像恰恰相反了,他们读过的书、接收到的知识、好学的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一些城市里的孩子。问卷里也问起过“是否经常去图书馆”,发现大部分的孩子们一周会去图书馆很多次。深深被这些孩子打动了,虽然他们可以接触的资源是有限的,可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却是无限的。

 

当然,这些孩子亦是调皮的,他们有着所有同龄孩子的淘气,喜欢吵闹,常在一起嬉戏打闹,争强好胜……其实挺开心他们是这样的,不希望这个年龄的他们有太多的烦恼,至少,现在的他们不会因为今后的发展而忧愁。

 

还记得最后那一天,充满不舍的教室,挂满泪珠的脸庞。那个时候告诉自己,别哭,一点别哭,让孩子们看到笑着的我们,记住笑着的我们。孩子们毕竟是孩子,他们只知道,哭是用来表达不开心,笑是用来表达开心,他们不开心,他们伤心,他们不想我们走,他们珍惜那只有十天的时光。然后后,是校长,带着孩子们读了一首名为“感恩”的诗,希望孩子们记住这些哥哥姐姐,感恩这些哥哥姐姐,有一天走向社会,回馈社会。哭着说完的孩子也许并不懂的校长的深意,他们只是单纯的不舍,单纯的怀恋。

 

还是想用那一句作为结束。孩子们,记住我们约定,有一天走出大山,来找哥哥姐姐们,好吗?